如今,智慧矿山是以物联网感知技术与信息技术融合为基础,以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为手段,通过对人员分布、工作区域等信息的采集,实现对生产现场的全方位智能化管控。实现对井下作业人员工作状态的实时监控,对井下安全生产情况进行实时分析与监控,及时发现隐患并有效解决,保障井下人员的生命安全。智慧矿山人员定位系统是利用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在井下的大数据,通过5 G网络给作业人员提供实时位置信息,结合对其身份管理与精准定位技术,实现作业人员信息、位置实时采集与管控。目前针对矿井安全生产领域应用的 RFID高精度定位技术有: UWB实时位置监控管理与人员定位系统等。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各大煤矿企业,为生产提供了强大的辅助决策功能和安全保障。
一、为什么要使用智慧矿井人员定位系统?
1.确保人员安全:在井下,作业人员分布密集,容易发生人员伤害。如果没有安装人员定位系统,煤矿生产过程中的各项数据将会严重滞后于安全监控,易造成安全事故。
2.减少事故损失:矿井一旦发生事故,救援将面临巨大的困难。
3.降低安全风险:井下各种设备,如井口视频监控、语音报警、定位系统等等能够及时报警。同时由于井下事故原因不明,无法及时救援。当有事故发生时,可以迅速准确地掌握井下事故发生前采取的救援措施,减少事故损失。
4.提高企业工作效率:通过监测数据分析可以及时发现生产中出现了哪些问题及隐患引起问题。及时发现消除隐患,及时采取措施,提高生产效率。
5.有效预防事故发生:通过在巷道中放置多种传感器,监测巷道内人员行动轨迹及巷道内情况等数据。可及时发现险情并进行处理,避免安全事故发生。
6.及时发现并消除隐患:通过人员定位系统可以直观地监控井下现场各项情况数据以及作业人员具体位置与状态;系统可以将工作状态上报给管理人员进行分析研判并给出预警提示。同时该系统还可以让管理者了解现场情况,提前采取预防计划;并且可以及时掌握员工信息等。
7.对生产经营单位来说:能够对各层级人员进行工作状态监控和管理决策;保证安全生产;提高工作效率;节约人力资源成本;加强安全管理力度;为安全生产保驾护航;为生产安全保驾护航。
8.方便使用:由于井下人员比较多,定位人员可以随时掌握各方面情况;对安全进行有效管控;给矿区带来稳定气氛并有效减少事故或险情;降低对生产工作造成的经济损失;可以提高煤矿生产效率同时减少人员伤亡事故;降低矿井安全事故和生产周期费用等等好处。而且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对整个生产过程做出科学预测分析指导。在人员定位领域具有明显优势——应用范围广;可采用各种定位手段来采集矿井人员工作状态数据并形成数据上报系统;在各大采掘、辅助提升、机电运输(综采)、通风等方面可以实现智能化指挥控制操作及数据监测等设备及
二、解决方案
本方案采用基于5 G的人员定位系统,结合人脸识别及防走失功能,可以实现人员信息快速采集,为实时定位提供了有力支撑。首先通过多个区域实时测速,在距离范围内实现距离测量以及轨迹分析。当测速到一个区域内某个区域时,系统会发出报警信号,同时会将数据上传至管理中心进行处理和分析,为决策提供依据。管理人员通过系统可以随时查看每个作业人员精确位置信息并查看人员去向,有效预防煤矿安全事故。同时基于该人员信息进行位置管理,便于井下作业人员工作时佩戴身份识别设备自动采集信息并存储于管理系统中,以便实时监管人员进行实时监控。从而实现对人员安全管理工作的实时把控,达到对井下进行精准定位和管理。智慧矿山人员定位系统支持多终端数据采集、在线管理、通讯传输等多种传输方式。系统能为监控管理中心和通信调度中心提供及时可靠的通信手段及资源支持。实时状态展示直观展现现场各个环节和各个区域画面,可以通过多个平台进行数据展示与传输;并且数据具有多维度多层次展示功能。在提供多种数据展示和管理手段之外,还能通过数据分析系统及时掌握现场事故并进行预防决策,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和效率。实时监控,能及时发现各种异常情况;还能将事故现场情况实时上报给管理人员及上级领导;还能及时向上级领导汇报信息;同时也能够通过系统对人员进行定位监督;给管理人员可以看到相关人员所在位置以及相关信息。
三、总结与展望
智慧矿山人员定位系统,是煤矿企业应用 RFID技术实现井下作业人员安全监控管理的重要手段,在提高煤矿安全生产管理水平、提升安全生产管理水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利用 RFID RFID技术将井下人员定位系统集成在一起形成一个高精度移动的电子围栏,在关键时期自动提醒人员进行避险。实现人员安全管控一体化,提高安全生产效率,减少工人劳动强度;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预防事故的发生,提高了生产安全作业人员待遇和安全保障。智慧矿山人员定位系统是矿井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是目前国内煤矿企业用得较多的一种系统;实现井下人员精准定位是一项系统工程任务,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对此有很多业内人士认为,目前智慧矿山相关应用在煤矿中还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研究、优化和改进;需进一步细化相关工作标准;相关设备需不断完善。